<video id="h9t8k"></video>

<object id="h9t8k"></object>

    1. <wbr id="h9t8k"></wbr>

        <u id="h9t8k"></u>

          首頁 財經資訊 銀行 保險 擔保 證券期貨 小額貸款 典當拍賣 財富經 理財案例
          您當前所在位置:晉江新聞網>>金融頻道>> 理財專區 >>正文

          十大忽悠人的理財“黃金定律”

          www.phatpiticom.com來源:《理財周刊》2014-10-31 15:24我來說兩句
            

            十大忽悠定律之三:股票投資“80定律”

            是否要投資股市?投資股市的資產占比多少合適?對于這些問題每個家庭會有不同的答案。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找到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匹配的投資方式。

            所謂“80定律”,其實是股票投資占比的一個法則。指的是個人資產中投資于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比例等于80減去自己的年齡。比如30歲時投資于股票的資產可占比50%,40歲時投資于股票的資產占比40%為宜。那么,實際生活中,這一法則是否真的能讓投資效果更好呢?

            案例“好郁悶,別人的股票老是漲,我買什么跌什么。”錢先生最近很揪心,眼看同事買的股票個個飄紅,可自己賬戶里還是一片綠油油,本以為找到了理財妙招,沒想到反而虧了。

            其實,錢先生是個股市新手,股齡不過半年,觸動他買股票的就是這條“ 80定律”。第一次接觸這條定律,錢先生覺得很有道理,想想自己不過30出頭,是應該激進一點理財,于是拿出一半存款開始炒股。沒想到,由于缺乏實戰經驗,剛剛投入的10萬元資金轉眼間縮水后不到9萬元。

            錢先生感嘆,自己完全不是炒股的材料,每天盯著盤面不說,要下手時下不了手,錯過的都是機會,真下手了又要后悔。“我覺得還是銀行理財產品適合我,真要一直炒股,心理壓力太大了?!卞X先生有些困惑,是不是理財一定要遵守“80定律”?

            點評

            “定律”都是死的

            應該說,“80定律”的投資理念符合大部分人伴隨年齡變化而產生的心理變化。年輕時比較激進,尋求高收益的投資方式;而隨著年齡增長,逐步轉為穩健至上,不求高收益,但求安全、低風險。所以,這條定律提示的是投資者對風險的把控。

            不過,在運用這一定律時,投資者往往容易陷入誤區。一是把定律中的比例認定為“標準值”,死板地根據年齡來做股票投資,每年遞減1%。二是一味迎合定律,不顧家庭實際情況,明明應該求穩的太過積極,明明有能力多投資一些在股市的,卻又放不開手腳。三是忽視個人的心理狀態,即便無法承受股市波動的壓力,也要硬著頭皮操作。

            我們想告訴大家的是,“80定律”傳遞的是風險把控的概念,但并不意味著對每個家庭、每個人都適用。30歲的人并不是一定要把所有資產的50%投資于股票,而70歲的老人,也未必還需要投資10%資產的股票。

            而且,隨著房產價格的上漲,要落實“80定律”顯然不太可能。因為房產在家庭資產中占據了相當高的比例,一般都能達到50%以上,甚至80%、90%的高水平。在這種情況下,談何把“80減去年齡”的資產比例投資于股票?只能說,在金融資產的范圍內,這種算法還有些操作性。

            另外,理財是為生活服務的,目的不僅僅是財富的累積,更是為了增加生活的質量。如果因為投資股市而產生心理壓力,理財就成為一種負擔,毫無樂趣可言。所以,對性格比較保守、偏好穩妥的投資者來說,選擇股票投資就可能與內心背離。即便年紀較輕,也不必將高于心理承受能力的資金投入股市。而對偏好激進的投資者來說,可能年齡到50歲、60歲了,也愿意積極參與股市,不甘心只投入30%、20%的資產。

            十大忽悠定律之四:家庭保險“雙十定律”

            何時買保險,買多少保險要和家庭不同階段、收入情況、實際需求等匹配。

            家庭保險“雙十定律”是指:家庭保險的恰當額度應為家庭年收入的10倍,保費支出的恰當比重應為家庭年收入的10%。隨著人們保險意識的增強,這條定律被普遍用于家庭理財建議中。

            然而,很多家庭的實際感受卻與之有很大差距。年收入較低的家庭覺得,要解決衣食住行已經不易,何來資金投保?而資產積累達到一定“厚度”的家庭又覺得,已經能夠抵御各種風險帶來的經濟損失,似乎保險的必要性不大。

            那么,“雙十定律”到底對不對,又該如何來運用呢?

            案例

            如果理財師給你出具的理財建議里,直接提到了“雙十定律”,那么請細看一下,因為這條定律可不是人人適用的。

            陳女士今年52歲,家庭資產達到近2000萬元,其中固定資產部分約1500萬元,另有500萬元投資于股票、基金、存款等方面。雖然年輕時有投保險,但額度不高,近幾年也已經不再需要繳費。

            “我十多年前給先生和自己買過兩份保險,都是住院報銷型的,保險期限有20年。”陳女士說。雖然有理財師建議她再購買保險,可是她覺得意義不大,也就沒再買。最近,又有理財師專門為她寫了理財建議書,其中提到了保險的“雙十”原則,認為陳女士的家庭財富漏洞比較大,應該再增加養老保險、重大疾病保險和壽險方面的保險投入,將她和先生的身故保額定在100萬元,重疾險保額定在50萬元,而養老保險則是為了彌補退休后收入減少的缺口。算下來,陳女士每年需要繳納的保費金額將達到5萬元。

            這一下可把陳女士嚇得不輕,難道自己的財務風險真有那么大嗎?明明已經積累了千萬資產,是不是真的不堪一擊,需要馬上投保呢?

            點評

            購買保險不必求全

            實際上,陳女士的疑惑不無道理,因為保險并不能抵御疾病,也不會降低身故風險,它的意義只是提供了經濟上的支持,防止家庭因為各類風險而產生財務危機。從這一點出發,對陳女士這樣的家庭來說,因為本身資產積累已形成一定規模,具備一定財務抗風險能力,所以所需要投保的保險并不用很多。

            對身價千萬元、上億元的富人來說,投保幾十萬元的身故保險難道真的有意義嗎?又或者在生病時,真的需要幾十萬元的保險賠償金嗎?這樣的保險保障,其實是有些多余的。

            最需要保險的是資產還在累積階段,同時成員的收入對家庭經濟影響很大的家庭。而在這樣的家庭中,收入更多一些的人更需要保障,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“頂梁柱”。一旦這根“頂梁柱”發生風險,不幸身故或罹患疾病,收入就會立刻減少,其他家庭成員可能難以償還銀行貸款、無力承擔高昂的醫療費用,或是只能靠余下的收入維持較低的生活品質。這種時候,有無保險理賠,金額是高是低就十分關鍵了。

            至于本身收入水平就比較低,或是本來就不為家庭帶來收入的個人,在保險方面也不應作為重點。保險保的是未知,如果為了這種“未知”而影響當前的生活水平,勉強繳納保費并不是明智的選擇。

            總之,“雙十定律”只提供了一個保險理念,具體需不需要10倍收入的保額、10%收入的保費則因人而異,大家不用刻意為之。一切都要從家庭經濟可能出現的危機出發,用保險堵住漏洞即可。

          首頁  上一頁  [1]  [2]  [3]  [4]  [5]  下一頁  尾頁
          標簽:十大忽悠|定律
          責任編輯:李志萍 李志萍
          相關新聞
          我來說兩句
          請您文明上網、理性發言并遵守相關規定。
          你至少需要輸入 5 個字    昵稱:       
          特別說明:轉載內容(即來源未注明“晉江新聞網”或“晉江經濟報”的稿件)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網立場;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(即來源未注明“晉江新聞網”或“晉江經濟報”的稿件)侵犯了您的權益,請您來電或來函告知,并提供相關證據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。
          論壇熱貼  〉
          起碰日穴手机在线视频_尤物yw午夜国产精品视频_中文无码喷潮在线播放_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
          <video id="h9t8k"></video>

          <object id="h9t8k"></object>

          1. <wbr id="h9t8k"></wbr>

              <u id="h9t8k"></u>